专注零广告体验

“黑洞”吞噬了视觉中国?

2019-04-13 09:54栏目:滚动资讯
TAG:

视觉中国上的一张黑洞照片,引发连锁反应。网友纷纷扒出视觉中国网站上明码标价出卖国旗、国徽等图片,百度、阿里、小米等各大公司官微也相继发声:我家的东西,咋就成了视觉中国家的……一时间,网上的批评和质疑声不绝于耳。

11日晚间,天津市网信办连夜约谈视觉中国网站负责人;12日早间,视觉中国发布关于公司网站暂停服务的公告,公司股票早盘跌停……网友调侃,视觉中国成了第一个被黑洞吸走的公司。

为何视觉中国事件引来如此大的关注,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此次事件,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又该走向何方?

新华日报全媒体评论理论部“姿正腔媛”工作室三位女评论员今天就来说说这件事儿。

天下苦“视”久矣的慨叹从哪里来

视觉中国为何遭到“群起而攻之”?从短期来看,一张黑洞照片是导火线。从2017年4月5日起,天文学家动用了遍布全球的8个毫米/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,连续进行了数天的联合观测,又经过2年的数据分析,才得到了这张珍贵的照片。然而,有细心网友发现,视觉中国竟轻松窃取,成为这张照片的版权所有者,美其名曰“此图如用于商业用途,请致电或咨询客户代表”。在引发强烈质疑后,视觉中国发布声明称,已通过合作伙伴获得“黑洞”照片使用授权。可这样的声明很快就遭打脸。欧洲南方天文台表示,视觉中国从未就黑洞图片与之联系,只需清晰可见地注明图片来源即可免费传播。

导火线一旦被点燃,事件持续发酵。共青团中央官微直接点名视觉中国“国旗、国徽的版权也是贵公司的? ”,百度、阿里、小米等各大公司官微也来集体质疑……一时间,视觉中国被推至风口浪尖。长期以来,以视觉中国为代表的图片权利人的法务警告函和起诉威胁,让国内很多媒体、自媒体等“苦不堪言”。因此,从更深层次来说,视觉中国惹众怒的原因,是因为人们苦视觉中国久矣。

人们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慨叹,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:第一,是视觉中国存在碰瓷的嫌疑,“盖上了我的戳,你就是我的人”,打着保护版权的幌子,实则掠他人之美,实施侵权,动辄要求高价赔偿,或者要求签订包年合同;第二,人们版权意识不够,长期存在免费使用的心态,并不认为这是一种侵权行为;第三,版权保护的界限不分明,哪些照片是免费的,就像黑洞照片一样,只要注明出处就可以免费使用,而哪些是必须付费才能使用的。因此,这里的“苦”要一分为二来看,哪些是出于版权保护固然带来的不便,哪些是碰瓷式的维权?

既然我们苦视觉中国久矣,既然我们已经开了这次吐槽大会,那么如何来“解”这个苦,则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的思考。希望有关部门能出台相关规定,更加规范视觉中国这样的图片平台,甚至是更多付费平台的运营。另一方面,不能因为质疑,就停止版权保护的步伐。当前,更需要进一步提升人们版权保护的意识,让版权保护逐渐成为社会共识。总之,这或许是一个机会,让我们去正视版权问题,也让我们思考,怎样才是真正的版权保护。

文/杨丽

“不敢用图”何尝不是进步

因为一张“黑洞照片”,视觉中国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。不少网友表示“大快人心”“苦视觉中国久矣”,一时间,视觉中国成为“自媒体仇家”“全民公敌”。在两次发表道歉声明后,网站现已关闭并进行整改。

确实,此次“黑洞照片侵权”事件中,视觉中国未经授权擅自将图片标注为版权归其所有,批评视觉中国版权管理不规范是题中应有之意。但是,也应该看到,近些年来,以视觉中国为代表的部分图片版权代理平台强势的“维权”行为,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的版权意识。版权保护历来是互联网空间的一大痼疾,而图文时代带来的对于图片的需求,同样使得图片的盗版侵权现象随处可见。通过打击盗版侵权行为,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,亦给大众普及了相关常识。“葛优躺”维权案、黑猫警长图片侵权案等,都是近年来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识产权维权案件。从肆意使用到“战战兢兢”“不敢用图”,无论是媒体还是普通民众,对版权保护的重视程度和敏感性都在逐渐增强,从某种程度上说,“不敢用图”也是一种进步。

但是,这种进步不仅仅是害怕侵权的谨慎,更多地应是出于对智慧和劳动成果的尊重,其基础是图片版权所有者、服务平台和使用者三方的合理权益的平衡。因此,厘清保护边界、规范服务平台的权利义务或许是情绪宣泄之余,我们更应该关注的问题。举例来说,图片公司所标榜的版权图片,是否都获得了严格的版权?像此次“黑洞照片”最终被证明“打脸”的情形,究竟是偶然还是习惯性操作?其实,《著作权法》《侵权责任法》《著作权法实施条例》等法规中,对于图片作品、图片作品权属、作品使用、侵权责任等都有明确规范。但倘若服务平台为了追求商业变现,对版权信息不明的图片随意占为己有并以此获利,那么维权的积极性越高,对公众长期形成的版权保护意识的侵害就会越大。

填补好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产权盈利平台之间的“黑洞”,健全版权保护的“基础设施”,才能营造更加健康的版权保护环境,也才能真正在“不敢用图”中不断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的进步。

文/魏晓敏

少些任性“吐槽” 多些理性思考

由“黑洞”引发的全民科普狂欢还未消逝,被“黑洞”吸入舆论漩涡的视觉中国网站随之“秒红”。除了网络上的口诛笔伐,监管机构也紧急约谈,视觉中国开盘跌停、关站整改,其他两大图片网站全景网络及东方IC也无法打开。

视觉中国这次可谓引发众怒,相关新闻数次登上热搜,评论区炸锅,多家企业贴出与自家企业相关的照片,呈现大型“全民吐槽”现场。长期以来,视觉中国以版权保护为名做了不少维权“碰瓷”的生意,其种种违规行为经由畅通的表达、争议、讨论形成巨大的网络舆情,对于规范企业合法经营、推动版权意识进步,无疑发挥了很大的监督作用。

网络空间的开放、平等和互动,释放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表达欲望,“围观改变中国”已经成为现实。但自视觉中国成为舆论热点以来,网络上一片沸腾,无数同质化的嘲讽、戏谑段子大量出现并被疯狂转发,这种蜂拥而上、万箭齐发““痛打落水狗”的场面,多少让人感觉有些荒诞。一些公司官微吐槽“自己家的东西成了视觉中国家的”,恰恰说明自己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短板;一些公司官微戏谑“在视觉中国找不到自己家的东西,难道我不配有姓名”,更是赤裸裸的蹭热点、把无聊当有趣的瞎起哄行为。毕竟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,不是视觉中国还能引发多少网友们的创作高潮,而是真正厘清著作权和所有权、肖像权、商标权的法律边界,不是吗?

一项调查显示,67.0%的受访者发现身边多是动不动就“吐槽”的人,“吐槽”似乎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定式。不只是视觉中国事件,在很多热门话题特别是公共话题的讨论中,基本上都是“吐槽”越来越多,而思考越来越少。在数以万计的评论中,除了看起来很“爽”的情绪化宣泄之外,几乎很难听到理性、多元、建设性的声音,即便有,也被刷屏的热门段子所淹没。

当然,每个人都有“吐槽”的权利,这既是个人表达观点或发泄情绪的出口,也是社会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。但缺乏审慎、理性分析的“吐槽”狂欢,势必会成为偏激情绪的温床,掩盖理性的思考,消解进步的力量。除了引发一个个短暂的笑点之外,又能剩下些什么?笑过之后,热点归于平淡又被迅速遗忘,还有谁记得当初讨论的到底是什么吗?毕竟我们的目的是要铲除视觉中国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,而不是消灭视觉中国;我们的目的是借此契机推动国人版权意识的进步,而不是获得人人可免费用图的“便利”和“胜利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