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注零广告体验

37年,他只想改变农业落后面貌!农技专家赵亚夫的初心和奋斗

2019-03-24 13:36栏目:商业圈
TAG:

春分刚过,农技专家赵亚夫又开始在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忙碌:水稻开始浸种,3月25日就要育秧。今年,他打算继续在戴庄村试验双季稻,采用再生稻的方式,播种一次,收割稻穗后,让稻梗继续发芽生长,然后再次收获,这样成本就降低很多,而且也不存在茬口问题,但产量能提高很多。

等到赵亚夫忙完后,记者与他聊起当年去日本学农的经历。


资料图

“赵老师,您第一次去日本进修是哪一年?在日本农村,什么是让您印象最深的?”记者问。

“第一次进修是1982年5月,去了日本爱知县的农村。”这位78岁的老专家打开了话匣子。到日本的一户农家后,他们举行家宴欢迎,晚上他就住在这户农民家里。让赵亚夫大吃一惊的是,这户日本农民家的洗澡设备,比当时中国涉外宾馆的还要好。赵亚夫就问,你们每天劳动回来都洗澡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而赵亚夫知道,当时中国农民家里,根本没有冬春洗澡设备,小半年不洗澡是常事。

另一件事让赵亚夫更震惊:日本农民正在水稻插秧,他们用的是插秧机,一台机器一天能插秧三四十亩。而中国农村当时基本见不到插秧机,全靠手工插秧,插秧比赛中成绩最好的能手,一天也只能插一亩三分地。当时中国农村一个种田能手一年能种10亩地就很不错了,但日本农民种300亩还很轻松。“他们的效率是我们的20多倍啊。”赵亚夫说,那些日子,他只能为日本农民打打下手,给他们洗洗秧盘。他心里很着急,我们中国农业什么时候赶上日本啊?

还有一点让赵亚夫印象深刻的是,尽管日本耕地资源十分紧缺,但粮食种植面积只有10%多一点,绝大多数耕地是种瓜果、养畜禽的,因为经济作物和畜禽养殖的经济效益好。

赵亚夫在日本进修了一年,他一边劳动一边留心学习。日本的农民家种了两亩大棚草莓以及露天草莓,本来雇了两个人,后来全部交给赵亚夫管理,在草莓棚里,一有空闲时间他就看书学习草莓及其他蔬菜瓜果的栽培技术。“我知道当时中国农民是没能力建大棚的,所以我对露天草莓种植特别用心。”他说,这一年里他憋足了劲地学,心里暗暗下了决心:迟早要赶上你们。


资料图

从日本回来时,赵亚夫带了20棵草莓苗,他和镇江农科所的年轻人一起繁育,半年时间,20棵苗变成2000多棵,足足种了一亩。那时候中国还没有繁育的草莓,野生草莓个头很小,还被人说成是“蛇莓”。1983年初冬,赵亚夫来到当时的句容县白兔公社,动员农民别种油菜了,改种草莓,效益肯定比油菜好得多。农民不相信“蛇莓”还能吃,都不肯种,赵亚夫说,如果效益不好,损失由他个人负责。农民这才种了,1984年春,草莓成熟了,亩均产量达到500多公斤,农民挑着草莓到县城和南京卖,销路非常好,一亩草莓的纯收入超过1000元,是种油菜的五六倍。

看到种草莓效益这么好,农民开始自发种植。1987年,白兔镇的草莓种植面积7000亩,全县种植面积多达2万亩。农民对草莓种植技术已经很熟悉,有经济头脑的农民一大早运草莓到上海,不到半天就能卖完,可是多数农民还只会在附近地区叫卖。种植面积多了,销售难问题一下子暴露出来,很多草莓卖不掉,只能倒进河里。看到这一幕,赵亚夫很心痛,他知道,光在技术上帮助农民还不够,还要让农民学会怎么创市场。

在日本时,他一直留心“农协”运作,日本的“农协”把农民组织起来,内部分工明确,有的搞生产,有的负责销售,基本没出现过销售难问题。能不能借鉴这个经验呢?1980年代末,正在句容春城镇推广日本葡萄种植技术的赵亚夫,动员种植大户方继生带头成立了合作社,把几个村种葡萄的农民全部组织起来,统一技术、统一品牌、统一销售。由于合作社“块头”大,南京等城市的水果经销商主动找上门来,要求经销,价格给的也很好。合作社负责人方继生种植的葡萄,亩均效益七八千元,参加合作社的农民,人均年收入达1.5万元,比当时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还高。这家合作社是全省最早成立的,江苏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了赵亚夫的探索,并指示在条件成熟时,逐步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做法。

此后,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学习农业技术和合作社经营方式,赵亚夫六次带着农民到日本取经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,合作社从句容萌芽,不过几年时间,在全省到处开花。


资料图

2001年,赵亚夫从镇江市农科所退休,他选择了茅山老区最贫困的一个村——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,不拿一分钱报酬,指导村集体办合作社、种有机农产品,仍像退休前那样,带着农民干,帮着农民富。头几年,戴庄村600多户农户种植了总共4000多亩的有机水稻、有机果蔬,前年减少到200多户,其他农户将土地入股到合作社后在周边就业,打零工每天收入也能超过200元,多数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。这中间,南京曾有一家农业公司想高薪聘请赵亚夫当技术顾问,赵亚夫说,提供技术指导完全可以,不过不要报酬,只要能帮句容农民销售农产品就可以。

眨眼间,18年过去了。如今,合作社公积金成为戴庄村集体主要收入来源,每年达120多万元,村集体固定资产超过1000万元,已跻身茅山老区经济强村第一方阵。不少年轻人回到村里,成为职业农民。赵亚夫看准时机,又动员农民搞农家乐、发展休闲农业。多年从事有机农业,戴庄村的环境变得很好,山清水秀、空气清新,一年四季都有果品:草莓、蓝莓、水蜜桃、无花果、葡萄、杨梅、猕猴桃、柿子等等。日本农业专家多次到戴庄参观,无不赞美赵亚夫的成功探索和实践。

“这么多年来,我从奋斗中体会到无限乐趣,农民富了,我就有最大的成就感。”赵亚夫说,他今年78岁了,快要干不动了,“不过还有很多事要干,我想再奋斗两三年,把想做的事做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