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注零广告体验

东少精选:工作是财富自由路上最大的陷阱

2019-04-15 18:05栏目:商业圈
TAG:

是魔都财观的原创文章,东少强烈推荐阅读:

最近一段时间大家都在讨论996加班制度。

就是每天从9点工作到9点,一周工作六天。这个制度初创于互联网企业,现在慢慢已成职场常态。

作为一个至今还在金融一线工作,兼职写作的房产大V,我自己每周都是996,甚至比这个更多。

我从不反对延迟满足,超负荷劳动。事实上,我认为拉开人与人差距的,从来都不是上班8小时,而是每天19点至23点这4个小时业余时间在做什么。

可结果是我们在职场这条路上走着走着,往往就迷失在重复加班这个过程里。

虽然以前聊过类似话题,今天我还是想再给大家梳理下思路。


01

我的第一个观点是在公司里打工从不是获得财富的最佳方式。

我自己是大公司的员工,也深度参与了初创公司运营,一直在思考公司体系下,财富分配的问题。

公司是近代史最伟大的发明,公司法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,理顺了运营方式,产业得到极大发展。

但始终有个关键问题被有意无意忽略了。

那就是公司员工的价值分配,从来都是看风险承担而不是工作能力。

个人能够从公司得到的价值分配,大头在股票增值,中头在于股票分红,小头在薪酬福利。

为什么公司的老板、股东和少数高管能够能拿到大头和中头,因为他们承担了风险。那些突破舒适圈创业的人,那些敢为行业先的人,那些模式、产品革新的人,把自己暴露在风险敞口下,用风险对价换到先机和利益。

而在公司里打工的人,哪有什么职业生涯。你的能力再强,也就是个经办。干得不好是一个螺丝钉,干得好也只是一个精密的齿轮。公司从未想过让你成为另一个机器。

当你每天在公司里列一份工作清单,按部就班,心满意足的时候,老板们在担惊受怕,为公司前途奔走,用个人资产连带担保公司融资。

承担多少风险,获得多少收益,这个不仅适用于投资,在工作中也是。打工的人,处于价值分配链的末端。

经办操持者,看似舒适温床,实则深陷泥潭。


02

好,知道这一点之后,我们来看看真实的工资结构。

我有个朋友,原来在国企干的轻松愉快,不甘平庸,拿到了BAT里某巨头的offer,担任产品总监。对方很慷慨,薪水加50%,朋友很满意,屁颠屁颠去了。

一年干下来,工资的确增长不少,但工作量也是加倍。就是996,甚至于997的工作强度。朋友觉得虽然辛苦,但涨工资了,毕竟是高兴的事情。

我说这亏大了。

干工作,说穿了,就是卖时间。出来卖,就要看单价,而不是总价。就好比老手买房子,找的是每平方单价低的笋。中介推荐低总价高单价的所谓便宜房子,全是坑。

我们要关注的是时薪,而非月薪。

职场里最大的坑就是不断升职加薪,工作负荷持续加大。钱多了,但工作时延增长了。换算时薪来看,这哪是加薪,明明是降薪好嘛。

很多人进入互联网企业,夜以继日、加班加点,经常通宵达旦后,第二天继续上班。我其实是为他们惋惜,个人的时间资源就这么被稀释了。

当别人把时间投入到高产出的投资时,投入到结交更有才情的人士时,你却囿于办公桌电脑前,单位时间的财富转化率越来越低。久而久之,差距就是这么拉开的。

时间才是宇宙间唯一通行的货币。心力才是改变现状的生产资源。拿这些东西去换钱,才是最傻的事情。


03

所以工作只是获得现金流的盾,是托底的基本盘而已,并不应该成为你的全部。

作为80后的我,时常惊讶于现在职场竞争的残酷,更感觉到:

工作不应该是拼体力。看一下那些没房没车没老婆的95后和00后们吧,你加班能干的过他们吗?

工作不应该是拼学习。人工智能已经来临,学的再快能比得过计算机么,连华尔街交易员都已被取代。

在职业生涯起步的阶段,特别是刚开始的二、三年,年轻人应该努力工作。这个阶段,时薪快速增长,一份好工作帮助实现初始资金的积累,掌握市场营销、经济管理知识,完成社会人的蜕变。

接下来,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工作就进入瓶颈期。这里不是说你不再升迁,而是你的时薪增长变慢了。因为大部分工作的内容,三年内就学完了,接下来就是无效重复,靠加班加薪。

这个阶段,你需要的是一份花费40%时间,完成80%内容的工作。

它应该是一个不错的现金流入,体面的身份,银行信贷的背书,安全感的来源。


04

省下来的时间,你该用劲的地方是认知。

我曾经参加了奥派经济学者@布尔费墨 老师的分享会。有一位分享嘉宾是比特币圈的大咖李老板。李老板年纪轻轻,已实现上亿身家,他的经历很有启发。

李老板复旦毕业后,进入公务员工作岗位。2011年,那时豆丁网刚开始分享付费学习内容,个人能通过上传文档提供给别人付费下载。市场需求很大,但持续输出的人不多。李老板刚入场的时候,是手工上传文档的,几个月的产能也有几千篇。但是其他头部用户已经达到几十万篇。经过多方打听,原来上传文档是有自动算法和外挂软件的。那些头部用户都是用机器自动实现从百度文库爬取文章,上传至社区,但是软件和机器费用不菲,大概要十几万,相当于一套小房子的首付了。李老板果断出手,如虎添翼之后,月入4万,数月还本,成功进入中产行列。

历史总是惊人相似,2015年比特币挖矿刚刚兴起。李老板如法炮制,买了大量矿机,初期投入巨大,2年后那些比特币上涨百倍,李老板也步入富人行列。

他总结时说道,身处互联网时代,财富的形式一直在变化,他坚信总有些资产的价值没有被大家发现和认可。

这个例子不是认可李老板的比特币,而是认可李老板发现价值的认知。

李老板讲,真正的财富其实来自于认知的杠杆。

在别人不认可的地方持续钻研,找到大众的认知差,把精力和资源集中投入,以小博大。


05

我自己在楼市的感觉也是这样。

自2007年开始,就一直有各类专家唱空,每一轮暴涨之后,都会有人号称暴跌。而如果你站在一个更大的历史观来看的话,我们正处在中国崛起黄金年代,通胀、经济、空头,限购,限贷,都是给你进入楼市创造机会。

正因为大家都不信房产还能创造财富,所以楼市里留下了巨大的认知差。硕大的市场遍布缝隙,有太多的捡漏机会。

拿我自己来说,我平时的时间精力主要分成三个部分。

金融正职工作是我现金流的主要来源,也是社会生活里的一个身份ID标签。

自媒体写作和工作室为粉丝定制购房业务是我创业的主要方向。

这两个事情占据了我每天绝大部分的时间,收入差不多是职场金领的水准。

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,这么多年下来,真正带给我天量财富的却是花费时间最少的房产投资。

大家如果在房圈混的时候长了,就会知道,买一套房子,一年里只要认真投入1个月就行了,其余11个月你根本就不用管。

而一次房产交易,你如果能在房源折扣、信贷融资和区位配套上做得足够用心的话,省下的钱差不多就是一年的工资了。

如果运气好,遇到大牛市翻倍行情,比如2015年至2017年那一轮,我就赚到了20年的工资。

我也曾经惊讶于楼市的玄幻。

但冷静下来,仔细观察,你会发现这个时代,大部分成功的企业都是资产规模增速远远超过收入增速,大家都在用规模做厚收益,而不是重复深挖潜力。

这背后的本质原因就是资本回报率已经超过了劳动回报率。你只需要尽可能把名下资产做大,适度运营杠杆,货币宽松会让你赚到钱的。

说到底,串行的人力输出,永远拼不过并发的杠杆砸钱。


06

如果说我能给大家一些建议的话,那应该是以下这些:

1、30岁之前应该尝试去职场拼事业,但也不要忘了买几套房子房产作基本盘。如果职场始终没有大发展,那就坦诚接受现实,毕竟职场金字塔顶端只能装下少部分人。实现财富的方法有很多,30岁之后大部分人应该把重心放在投资维度上。

2、我们每天都疲于奔命,但把事情从重要性和紧急程度切成4个象限,你会发现,你终日奔波的大多是紧急不重要的琐碎工作,往往忽略的是重要不紧急的财富投资和家人陪伴。找到你最看重的事情,为自己而活。

3、大城市房产的主升浪已经过去了,过去12年6倍的涨幅不会再现。但房产依然是最好的财富压舱石,在你找不到下一个几年翻倍的暴击机会之前,所有的钱都应该去买房子,重仓持有。美国近60年历史证明,大城市房产是跑赢印钞机的少数资产之一。


07

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个富人告诉我的秘密。

穷人、中产和富人的区别在于:

穷人对一切新生事物都看空,抗拒一切风险,用勤奋工作来掩护自己的不作为。

中产也有一份不错的工作,对不少新生事物产生浓厚兴趣,然后分散投资,学习分散风险。在能力范围内做多,超过能力范围的话,就放弃了。

富人不常工作,却极致专注某项事物,发现小风险的确定性后,下重注。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极限,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。

以上是正文。